ENGLISH 中文(简体)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快讯 > 拿下1万台订单的广东天太机器人,要做行业的“英特尔”
拿下1万台订单的广东天太机器人,要做行业的“英特尔”

在广东顺德龙眼工业区一座朴素的厂房门口,矗立着一台高达3米的变形金刚机器人“大黄蜂”。“这个机器人承载着我们坚持了十多年的梦想,这一次感觉风口真的来了。”天太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张兴华告诉南财智库研究员。

这家接下了全球首个万台人形机器人订单的广东企业,最初团队中大部分是跨界创业者,他们凭着一腔热血,在家门口创业,主攻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

“12年前,我们从零开始研发,买机器人进行拆解,当时做了大量实验,材料损坏拿去卖废铁,一年都能卖20万元。”张兴华表示,上百吨的废料背后,正是这家企业一步一个踏实脚印的印证。

创业维艰,九死一生。技术每次突破都不容易,张兴华和他的伙伴们多次碰壁,看着同行们倒闭关门,时常感到迷茫。但从去年开始,许多从未接触过的行业都有客户前来洽谈业务,公司订单数量急剧增加,机器人应用到各行各业正在成为现实。

当行业首个万台订单,落在了天太机器人手上时,行业内的人并不惊讶,而行业外的人则对这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有很大的好奇心。

“行业外的人会感到惊讶,是因为天太长期主攻核心零部件,许多知名的机器人产品已经采用了天太的零部件,但是终端产品没有出现天太的名字。”张兴华表示。

2014年,天太机器人正式成立。“天太”两个字源于神农氏尝百草并升仙的陕西天太山,表达源自中华、勇于创新、推动时代变革之意。

创始人何志雄从金融领域跨界而来,张兴华也干过软件、头部家电上游供应,带着“让机器人随处可见”的愿景,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张兴华当时对机器人没有概念,“何总是做金融的,我是做家电行业的,只用过机器人但是也不知道任何技术原理。”但他们对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寄予厚望。“随着劳动力成本上涨,劳动密集型产业必然产生机器人代替一部分低价值劳动力需求。”

创始团队一开始做的事情并不高大上,就是把机器人买回来拆解然后重新组装,后面拆完了发现主要是伺服电机、减速器、运动控制器、传感器等几个核心部件。

“拆完后,想着自己可以研发做出来,选了看上去最简单的减速器,没想到这个才是最难的。”张兴华讲起这个事情也有些哭笑不得,天太通过拆解的方式反向寻求技术路径,结果花了足足两年才做出第一个减速器成品。

一路走来,张兴华认为,天太机器人能活到现在并不容易,同期创业的许多机器人公司都倒闭了,他们挺过了九死一生的发展周期,正在迎来行业蓬勃发展的时刻。

创业前几年,为了求生存,天太做了很多工业机器人的相关产品。“最开始从scara机器人、六轴机器人、喷涂焊接机器人等都做,后面觉得还是要做行业头部,就把一款scara机器人做到业内销量前三,有了成绩后投资人才开始一轮一轮地进来投资。”张兴华表示。

张兴华发现,单个核心零部件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全国做电机的企业就有上千家,但能把所有零部件技术融合成模块化方案的企业,屈指可数。

天太在行业内创新性地提出“关节模组”概念,以减速器为起点,聚焦机器人的运动模块,集合了电机、减速器、驱动以及载有算法和编码器等,逐步形成了“臂类”和“底盘类”的机器人关节产品。

比如天太推出的重载AGV顶升模组,一个尺寸如鞋盒般大小的零部件,能够让机器人“站”起来,托起1.5吨重物。

张兴华介绍,“关节模组”不仅性能更好,而且成本更低,别人可能做成同样效果要两三千元,天太一千块钱左右,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凭借各类型“关节模组”,天太在行业迅速打响了知名度,产品不仅进入了嘉腾机器人、优必选等国内企业供应链。此外,也进入了可口可乐、蓝思、苹果等外企的产业链生态中,并斩获了比亚迪、中力等大客户订单。

随着天太在核心零部件领域的技术积累与市场突破,各路资本也在主动助力。在此前迎来IDG和华登等外资机构投资后,天太又陆续引入了来自广州和上海的国资。

2023年,国资投资机构广州科技金融创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科金控股)支持了天太机器人的B+轮融资,进一步推动了公司在关节模组、人形机器人等前沿方向的研发与量产进程。

谈及投资天太的原因,科金控股相关负责人认为是基于对其技术路径与商业前景的双重判断,“天太在机器人运动关节模组上的创新,不仅实现了性能与成本的平衡,更精准卡位了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

作为国有资本,科金控股希望通过投资赋能,支持这类掌握底层技术、具备规模化潜力的创新企业,共同夯实产业发展的基础。

今年8月,天太机器人与山东未来机器人等战略合作伙伴,共同签署全球首个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1万台订单,这一订单标志着行业正式跨越概念阶段,进入规模化商用时代。

“这1万台人形机器人正在紧锣密鼓地制造生产,预计明年就能全部交付完毕。”张兴华向南财智库研究员透露,这批机器人主要聚焦家庭赛道,需要融合多种功能和场景需求,天太基于自身技术去理解需求并总结落地方案。

从价格来看,单台人形机器人的售价仅数万元,对于家庭消费而言不再遥不可及。

在天太机器人的生产车间里,不仅陈列各种“关节模组”以外,还展示了各种形态的机器人,覆盖工业、商业、社区和家庭等各个场景。

张兴华认为,天太另一个发展优势是可以帮各行各业的客户做定制化产品。

“现在机器人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成本也在降低,很多行业都可以用得上,今年客户们找上门的需求五花八门,比如中医艾灸机器人、按摩机器人、洗车机器人、书店机器人,各种场景都在尝试应用。”张兴华告诉南财智库研究员。

在市场上,如果客户要找机器人企业定制专属功能机器人,普遍要被收取300万至500万的研发费用,但天太机器人不收取该费用。

“客户和我们签署协议,承诺机器人的量产制造是采用天太的核心零部件,那么公司就可以为其进行免费定制化产品开发。”张兴华表示。

这种商业模式和天太的企业发展目标有关。

2019年,天太确立了“TT INSIDE”和“TT+”的核心战略。“天太的英文缩写是TT,我们希望天太的未来就像英特尔一样,坚定做标准零部件和方案解决商。”何志雄认为。

英特尔不生产电脑整机,其核心竞争力在于高性能的计算处理器,以及相关计算技术的研发。

而在机器人行业,天太的“TT INSIDE”战略是以零部件的形式让机器人具备更坚实的运动底座,好比英特尔的CPU,是机器人的“心脏”与“肌肉”。

而“TT+”则是基于这些核心部件打造的完整运动解决方案,好比英特尔为特定市场(如游戏、数据中心)提供的参考设计。二者结合,构成了从零部件到系统级的完整赋能体系。

以天太去年和上海大学共同研发的人形机器人“自强1号”为例,这是全球首款仿人脊柱核心功能的人形机器人,本体中包含超过1000多个零部件,基本属于天太的自研产品。

现阶段,天太机器人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属于“可自定义版”。在交付后,客户需根据自身需求,对人形机器人进行不同功能的训练。“客户可以训练它跳舞、搬运,就像培养一个孩子。”何志雄比喻道。

如今,天太已拥有近500项专利,研发团队约50人,公司将继续保持轻量化管理模式,总人数控制在百人左右,但目标是做到5亿元的年销售规模,预计人均年产出是500万元,保持超高人效。2025年公司营收预计将实现翻倍增长。

张兴华认为天太的商业模式和目标已经十分清晰,“未来我们会主要抓市场和研发两端,更加聚焦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

公司每年投入超千万元研发费用,与港科大、哈工大、广州大学等知名高校及实验室深度合作。未来,天太将启动“精英人才计划”,面向全球引进顶尖专家;同时,计划与本地院校共建 “天太创新班”,系统性培养未来的工程师。

“从工业机器人到具身智能,这一波浪潮与以往完全不同。”张兴华兴奋地表示,“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机器人时代真的来了。”

——信息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


上海贸发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深圳贸发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深圳市宝安区福海街道新和社区宝安大道6093号中正财富大厦311室
本站内容归  上海贸发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7023807号-16

电话:张先生 18621271618(同微信)
传真:021-37048779